logo
研发团队

   研究院共有员工397人,其中博士研发人员200人,硕士研发人员165人;

   采选研究所拥有博士40人,硕士56人;

   冶化研究所拥有江铜碳中和科学家、江铜复合铜箔科学家、博士53人,硕士34人;

   加工研究所拥有江铜线缆材料科学家、江铜智能热管理技术科学家、博士47人,硕士27人;

   碳纳米材料团队拥有博士13人,硕士12人;

   稀贵稀散金属团队拥有江铜稀贵稀散金属科学家、博士16人,硕士16人;

   稀土磁性材料团队拥有江铜稀土磁性材料科学家、博士9人,硕士8人;

   金属基复合材料团队拥有江铜金属基复合材料科学家2人;

   未来材料研究中心(筹)拥有博士7人;

   分析测试中心拥有博士10人,硕士12人;

   北京分院拥有博士3人。

博士、硕士研发人员
采选研究所 序号 姓名 毕业学校 专业 研究方向及专业特长
1 怀博士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矿物冶金工程 /
2 林博士 中南大学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选矿、稀土荧石选矿及尾矿综合回收利用,尤其擅长铜钼铅锌等多金属硫化矿高效回收。目前从事有色金属选矿和稀土荧石选矿等项目研究。
3 蒋博士 北京大学 地球化学 研究方向为工艺矿物学、矿床地球化学,利用矿物微束分析等手段开展矿石中元素赋存状态研究、成矿规律研究、影响选矿指标的矿物学因素研究等。目前在研究院从事选冶工艺矿物学研究。
4 杨博士 中南大学 采矿工程 研究方向为地下采矿工艺、爆破工艺、充填技术、管道在线监测与分析、采空区治理等。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采矿科研工作。
5 汪博士 中南大学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为露天精细爆破、岩土体稳定性监测与分析、智能矿山等。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采矿科研工作。
6 连博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矿产普查与勘探 研究方向为矿山地质、区域成矿预测、金属矿产勘查、成矿规律及资源评价。主持和参与金矿地质勘查项目6项,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科研项目5项,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3项。目前在采选所从事矿山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
7 曹博士 成都理工大学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研究方向为固体矿床成因、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研究,找矿勘查及高光谱(近红外-可见光)蚀变矿物研究。主研、参与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2项,中国地调局整装勘查项目2项,厅级铜、金矿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科研项目2项。目前在采选所主要从事矿山地质相关科研工作。
8 王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及铸造废砂的再生。目前从事矿山尾矿的资源化利用研究。
9 马博士 西北大学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研究方向为区域成矿、矿田构造、矿床成因及成矿预测。主持和参与1:5万区域地质调查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危机矿山项目1项、预普查项目4项、成矿规律与找矿项目2项。目前在采选所从事矿山地质工作。
10 杨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为刺激响应发光变色现象机理研究及其应用。目前在江铜研究院采选所从事矿用药剂研发等相关工作。
11 徐博士 吉林大学 分析化学 研究方向为荧光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通过优化合成过程,实现高荧光量子产率和优异光学性能,主要从事于生物分子探测、金属离子传感、以及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现从事选矿药剂的研发。
12 彭博士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化工 研究方向为泡沫基础研究、选矿药剂、固废综合利用、废水处理等。目前在采选所从事矿用药剂、胶凝材料研发及工业化应用。
13 韦博士 特拉华大学(美国) 城市与环境工程 专业方向为水化学、电化学及相界面化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矿山废水处理、水质监控及水环境模拟。
14 聂博士 中国矿业大学 矿物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微细粒稀土矿与伴生矿物萤石和重晶石的绿色、高效分选,采用绿色可降解的抑制剂,实现稀土矿与脉石矿物的浮选分离;复杂难选多金属硫化矿分选理论与工艺,通过工艺及药剂制度的优化,实现复杂难选多金属硫化矿短流程高效分选。目前在采选所从事矿山尾矿高值化、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稀土矿可选性研究。
15 陈博士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研究方向为矿产普查与勘探、储层微观孔隙特征、矿物微观生长特征、油气成藏与分布。目前在采选所从事矿山地质研究。
16 熊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无机化学 研究方向为金属配位化学,利用电喷雾质谱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金属配合物的反应性质、几何/电子结构、成键特性及反应机理。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选矿药剂研发及工业化应用。
17 李博士 太原理工大学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为浮选设备开发、流体力学仿真,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选矿设备进行优化设计,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选矿装备设计及应用研究。
18 熊博士 北京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有机小分子合成、有机方法学、多氮杂环化合物的衍生化、新型富氮含能材料等。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选矿药剂的研发以及工业化应用。
19 张博士 北京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 研究方向为露天矿山爆破开采、爆破振动分析与控制等。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采矿科研工作。
20 林博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化学 研究方向为使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主、微量元素、同位素进行化学分析检测及数据处理和理论研究、化学标准物质的制备及样品的主微量元素、同位素前处理、建立同位素分离提纯方法等。目前在采选所主要从事工艺矿物学及ICP-MS测试研究工作。
21 李博士 吉林大学 分析化学 研究方向是无机纳米材料的有机催化反应,目前在进行选矿药剂的研究。
22 于博士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矿物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磨矿与浮选工艺开发、药剂制度优化、尾矿资源化综合回收利用。曾深度研究黄铁矿的表面性质及其浮选抑制剂;微细粒矿物的深度磨矿与浮选高效分离技术等;参与适用于硫化矿的提前矿化-微纳分离技术相关工程工艺与产业化应用。
23 李博士 武汉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烧结致密化过程及其水化动力学过程研究。对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烧结过程及机理有较深的认识,能够从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分析及应用角度开展工作;同时对传统胶凝材料的水化行为及其水化动力学过程也有一定的了解。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目前在采选所从事矿山尾矿资源化利用研究工作。
24 张博士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化学与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为废水治理以及废水中的资源回收利用。目前在从事矿山水处理的技术研究。
25 廖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 无线电物理 研究方向为核磁共振技术及方法学开发。目前在智能装备制造团队从事光电分选、智能浓密池及水处理装备的开发。
26 张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 自动化 研究方向为开发研究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算法,包括但不限于图像处理、关系建模、时序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强化学习等领域,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工业中设备状态监测、异常/故障诊断、状态推理与预测、智能控制与环境污染分布预测等工程问题。已在相关专业领域以一作发表SCI期刊5篇,核心期刊1篇。目前在采选所从事智能装备中的智能感知与控制系统研发方向工作。
27 万博士 南京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研究方向为醚氧α-C(SP3)-H活化,通过直接的C-H活化手段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醚类化合物,发表SCI论文三篇,目前在采选所从事新型选矿药剂的研究
28 刘博士 中山大学 有机化学 研究方向为卟啉金属-有机框架及其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催化应用;擅长MOF单晶的合成,配合物晶体结构解析,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检测和表征,有机催化研究;发表SCI论文4篇。目前在采选所从事新型选矿药剂的研发。
29 刘博士 四川大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 研究方向为基于认知的产品创新设计及理论,知识库的构建以及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毕业后在汕头市市发改局从事全市重大项目管理工作。目前为采选所研究员,从事矿山智能装备研发以及专家系统构建方面的工作。
30 陈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研究方向主要为三维点云的智能感知理解,实现三维目标的检测、识别、分类、分割等。目前为采选所研究员,从事矿山智能装备中感知部分额研发。
31 王博士 大连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 研究方向为设计开发具有高效催化活性的纳米复合材料,并构建环境污染物的传感检测方法。发表一作SCI论文3篇。目前在采选所从事矿山水处理的研究工作。
32 刘博士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矿物加工工 研究方向为选择性磨矿理论与工艺。目前在采选所从事磨矿分级系统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33 刘博士 中南大学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为复杂多金属矿石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博士期间主要内容为硫化铜镍矿浮选电化学理论以及对镁硅酸盐脉石的抑制/分散研究。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选矿工艺设计以及浮选药剂开发等相关研究。
34 温博士 中南大学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为矿山岩体力学及锚杆支护、非传统采矿方法与工程稳定性,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编写教材1部。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采矿科研工作。
35 王博士 河南理工大学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为选矿过程中的流体力学与计算流体力学分析、离散元仿真分析以及多孔介质中溶质迁移扩散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善于数值分析方面的任务内容,发表论文5篇,目前在采选所从事矿山智能装备的过程模拟仿真优化工作。
36 李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 有机化学 研究方向为小分子药物的合成,尤其擅长含有糖苷键的活性分子的立体选择性构建。已在相关专业领域发表SCI期刊4篇(3篇一作),专利6篇(除导师外第一)。目前在采选所从事新型选矿药剂的研发以及铜硫抑制剂的合成。
37 戴博士 南开大学 有机化学 研究方向为蛋白互作领域的相关研究,目前在采选所从事新型选矿药剂及矿山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38 王博士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硅酸盐类固体废废物的资源化处置利用,研究主要集中于硅酸盐类固体废物的玻璃化与结晶化处置。目前在采选所研究矿山尾矿的资源化综合利用。
39 曹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 市政工程 研究方向为水处理氧化技术以及水和废水的深度处理,目前从事矿山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40 刘博士 苏州大学 有机化学 研究方向为含硫有机小分子的构建,已在相关领域发表SCI论文4篇。目前在采选所从事新型选矿药剂的研究
41 STEPHEN 昆士兰大学 工程 研究方向为选矿流程建模与模拟、选矿过程控制系统、智能磨浮等。
42 童硕士 中南大学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为矿产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主要为各种金属矿物的浮选工艺研究,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选矿工艺的研究。
43 戴硕士 中南大学 矿物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选矿工艺及选矿药剂研发工作。
44 彭硕士 中南大学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为非金属矿物材料,固废资源化利用,以固废为原料制备功能材料,将其变废为宝,实现对固废的资源化利用。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期刊发表SCI一篇。目前在采选所研究尾矿库尾矿资源化利用。
45 曾硕士 中南大学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为多金属硫化矿选矿工艺和药剂研发,氧化矿浮选分离回收,以及尾矿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主要的成果有稀土精矿除杂提质,尾矿降硫,选铜捕收药剂和工艺优化,铜钼分离工艺等,均在转化应用或建设转化生产线中。
46 林硕士 中南大学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研究方向为开发利用多种固废资源,结合低碳技术,生产可替代传统胶凝材料的新型材料。专业特长:一是胶凝材料科学与技术:了解各种胶凝材料的性质、组成和制备工艺,包括水泥、混凝土、石膏等。二是碳减排技术:熟悉低碳技术、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等,能够通过改变配方、调整制备工艺等方式降低材料的碳排放。三是固废资源利用与处理:具备对不同类型固废资源进行分类、处理和综合利用的知识,如废弃建筑材料、工业废渣、废弃纤维等。
47 宋硕士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矿物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选矿及伴生矿物综合回收利用,擅长于有色金属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技术研究。目前主要从事铜铅锌高效分离浮选分离工艺及药剂研发、尾矿中有价元素综合回收技术研发等工作。
48 涂硕士 中南大学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为智能矿山,目前从事露天采矿场、地下采矿场相关信息化、工艺技术研究。
49 黄硕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研究方向为矿床及矿床地球化学。曾骨干参加矿产调查与找矿预测项目,擅长数字填图、成矿预测,典型矿床研究、矿山地质、地质图件编制等工作,目前在采选所从事矿山地质与找矿研究工作。
50 乐硕士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矿物加工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多金属硫化矿、氟碳铈稀土矿以及伴生萤石、重晶石的回收分离工艺和药剂的优化和研发,目前从事铜钼分离、选铜捕收剂优化、稀土矿选矿等项目。
51 李硕士 东北大学 矿业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多金属硫化矿、氟碳铈稀土矿以及伴生萤石、重晶石的回收分离工艺和药剂的优化和研发,目前从事铜钼分离、选铜捕收剂优化、稀土矿选矿等项目。
52 叶硕士 兰州大学 化学(有机化学) 研究方向为新型浮选药剂的合成,常见选矿药剂的复配与浮选应用。目前从事新型浮选药剂的研发与常见选矿药剂的复配应用。
53 陈硕士 厦门大学 化学工程 研究方向为烷烃催化氧化,目前在采选所主要从事硫的化验工作。
54 杨硕士 中南大学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为地下采矿工艺、尾矿库稳定性。目前从事充填工艺、采矿工艺、智能矿山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55 黄硕士 北京科技大学 采矿工程 研究方向为矿山岩体动力学与工程爆破,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采矿科研工作。
56 魏硕士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为资源综合利用回收,主要是金属矿与非金属矿的浮选回收。目前从事选矿工艺,选矿设备以及选矿药剂相关的研究。
57 高硕士 福州大学 地质工程 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冶金,目前从事新型浮选药剂的研发与常见选矿药剂的复配应用。
58 张硕士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化学工程 研究方向为固废资源化利用,利用粉煤灰提取硅铝定向制备沸石分子筛。目前借调在平台管理部从事招聘、平台运营工作。
59 刘硕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质工程 研究方向为金属矿产勘查、矿山地质,目前在采选所从事矿山地质相关工作。
60 邹硕士 东北大学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为充填技术、管道在线监测、地表岩移预测与控制等。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采矿科研工作。
61 李硕士 东北大学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为岩石力学与采场稳定性分析,主要开展爆破振动、开采扰动、蠕变等多因素耦合下采空区顶板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工作。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采矿科研工作。
62 余硕士 重庆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研究方向为燃料电池的催化剂合成以及电极制备,主要从事非贵金属碳质催化剂合成、一体式电极制备以及燃料电池结构设计的研究。目前在采选所进行废水除钙的科研工作。
63 胡硕士 中南大学 机械工程 研究方向为借助有限元工具对传动件结构强度和寿命进行仿真计算。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选矿设备的机械结构设计开发工作。
64 秦硕士 中山大学 材料与化工 研究方向为两亲性小分子在水相中的自组装行为,以及在纳米材料在水相中的荧光相互作用规律,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一篇,目前从事矿山水处理的技术研究。
65 梅硕士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矿物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硫化矿浮选理论与工艺,利用XPS、ToF-SIMS和DFT计算等研究铅活化与丁铵黑药捕收体系下铁杂质对闪锌矿的影响机理。目前主要从事铜铅锌高效分离浮选分离工艺及药剂研发、尾矿中有价元素综合回收技术研发、XRF测试等工作。
66 张硕士 武汉理工大学 资源与环境 研究方向为氧化煤浮选药剂制度开发、超纯煤浮选提纯工艺研究。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选矿工艺及尾矿综合利用研究工作。
67 吴硕士 武汉理工大学 资源与环境 研究方向为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稀土资源化回收、非金属矿分选。目前在采选所从事矿山尾矿高值化、资源化综合利用及稀土可选性研究。
68 陈硕士 武汉理工大学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为无氰提金方向,现从事铅锌浮选分离以及尾矿提纯石英工作
69 尹硕士 武汉理工大学 资源与环境 研究方向为石墨矿的浮选、提纯及深加工工艺,主要开展在冻融循环条件下石墨矿的损伤机理、解离行为及浮选试验研究,碱酸法及混合酸法石墨提纯试验研究。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选矿工艺及药剂研究工作。
70 张硕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研究方向为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矿床地球化学方向。参与矿产地质调查项目1项、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项目1项、矿山综合评价项目1项。目前在采选所从事矿山地质工作。
71 吴硕士 中南大学 地质工程 研究方向为固体矿产勘查,目前在采选所从事矿山地质相关工作。
72 谢硕士 中南大学 资源与环境 研究方向为复杂多金属硫化矿高效利用,目前主要从事铜、硫、钼等多金属矿选矿工艺优化。
73 吴硕士 中国地质科学院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研究方向为矿床学,内容包括蚀变矿物示踪找矿,沉积岩型铜铅锌贱金属矿床成因,矿床三维建模。目前在采选所对银山矿区基于伴生金研究的当量铜矿体边界建模优化工作。
74 付硕士 兰州大学 资源与环境 研究方向为边坡稳定性及岩土的破坏机理分析,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采矿方法及矿山边坡稳定性监测的研究
75 王硕士 武汉理工大学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选矿工艺技术的研究
76 袁硕士 东北大学 矿物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硫化矿选矿工艺开发,目前在采选所从事硫化铜矿选矿工艺的研发工作。
77 赵硕士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矿物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固废资源化利用、金属矿浮选工艺研究、硅酸盐矿物加工利用。目前从事铅、锌、二氧化硅、活性硅的分析化验、石英矿提纯的研究工作。
78 方硕士 广西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 研究方向为机械结构与系统动力学,主要负责、参与了压电智能材料与器件应用自主课题,进一步研究了陶瓷材料的新型成型加工方法及新型制备方法下陶瓷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有塑胶模具设计工作经历,特长在于机械设计与制图,目前在采选所从事设备的机械结构研发工作。
79 杨硕士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为矿产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主要为各种金属矿物的浮选工艺研究,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选矿工艺的研究。
80 沈硕士 同济大学 机械 研究方向为设备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深度学习等
81 王硕士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矿物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固废资源化利用,将其变废为宝,以固废为原料制备多孔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性能研究。目前在采选所从事尾矿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工作。
82 严硕士 华东理工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三维重构,目前在采选所从事智能装备的视觉模块研发工作。
83 卢硕士 北京科技大学 地质学 研究方向为开发利用多种固废资源,结合低碳技术,生产可替代传统胶凝材料的新型材料。专业特长:一是胶凝材料科学与技术:了解各种胶凝材料的性质、组成和制备工艺,包括水泥、混凝土、石膏等。二是碳减排技术:熟悉低碳技术、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等,能够通过改变配方、调整制备工艺等方式降低材料的碳排放。三是固废资源利用与处理:具备对不同类型固废资源进行分类、处理和综合利用的知识,如废弃建筑材料、工业废渣、废弃纤维等。
84 孙硕士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矿物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可控冲击波强化铀矿的浮选与浸出,浮选药剂的开发。目前在采选所从事尾矿的综合利用和选矿工艺的研究。
85 彭硕士 吉林大学 机械 研究方向为数字图像处理。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选矿设备的控制系统开发和模拟仿真等相关工作。
86 王硕士 北京科技大学 采矿工程 研究方向为金属矿山地下充填开采工艺及安全,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论文1篇,目前在江铜研究院采选所从事充填开采工艺研究、岩石力学试验、采矿设计优化等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87 但硕士 中国矿业大学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参与开展井下帮顶控制研究项目3项,沿空留巷110工法应用等。授权专利7项。有矿山破碎机械设备研发经历,特长为采矿工艺设计优化、机械设计制图、设备应用问题研究等。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采矿工艺优化技术研究工作。
88 吴硕士 中南大学 资源与环境 研究方向为锂辉石及脉石矿物浮选回收,硕士期间参与多金属萤石矿选矿实验和工业调试。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铜、硫等多金属矿选矿工艺优化等研究。
89 王硕士 武汉理工大学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为铝硅基废SCR脱硝催化剂钒钛资源回收,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论文一篇,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选矿工艺技术的研究。
90 石硕士 中南大学 材料与化工 研究方向为低品位复杂矿产资源生物分离,绿色新型稀土矿开采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选矿工艺技术研究。
91 罗硕士 浙江大学 机械工程 硕士期间研究方向为工业六轴机器人的轨迹优化算法,毕业后从事嵌入式软件开发行业,3年工作经验。目前在采选所参与智能装备研发项目中的软件开发相关工作。
92 罗硕士 电子科技大学 控制工程 硕士期间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毕业后从事影像开发行业,4年工作经验。目前在采选所参与智能装备研发项目中的软件开发相关工作。
93 程硕士 香港大学 机械工程 研究方向为生物质材料机械性能的自动采集。目前在采选所从事智能装备开发的工作。
94 刘硕士 中国海洋大学 电子与通信工程 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从事嵌入式软件开发、驱动开发以及系统集成工作,四年C/C++开发经验。目前在采选所参与矿山智能装备相关的软件开发工作
95 曾硕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之前在美团和阿里有过四年后端java的开发经历,目前在采选所从事软件数据部分的后端开发和应用。
96 任硕士 中南大学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为磨矿与浮选工艺,硕士期间参与钨矿、铜矿、重晶石等选矿项目。目前在采选所从事铜矿磨矿工艺优化等研究。
冶化研究所
序号 姓名 毕业学校 专业 研究方向及专业特长
1 王博士 清华大学 热能工程 /
2 黄博士 北京大学 无机和材料化学 /
3 袁博士 武汉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
4 杨博士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物理化学 从事金属的电解/电积精炼工艺及设备开发。
5 孙博士 华东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三废”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高附加值新材料合成与应用;化学过程化研究等。目前在冶化所从事三废综合利用及工业化应用。
6 杨博士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生物化工 硕博期间从事碳氧双键加氢用Cu基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目前在冶化所从事微纳米氧化铈、铜粉等粉体的制备工艺研究。
7 江博士 厦门大学 有机化学 研究方向为药物小分子的多样性合成与改造,主要是从事抗癌药物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目前在冶化所从事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与资源化利用相关研究。
8 王博士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相关的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目前在冶化所从事防腐复合板、环保建材、尾矿资源化利用研究。
9 朱博士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为有机硼化学,金属催化,不对称催化方向。目前在冶化所进行稀土沉淀工艺优化研究。
10 倪博士 北京科技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是工业废水处理。
11 张博士 北京交通大学 光学 研究方向为纳米贵金属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目前在冶化所从事碳中和催化剂的研究。
12 张博士 九州大学(日本) 生物资源环境 博士期间研究方向为废水中COD、氨氮的高效降解;目前主要从事冶炼废水的资源化回收与处理。
13 敖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为氧化物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主要研究内容为金属氧化物与碳纳米材料复合成低维纳米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组装成锂离子半电池评价其性能。目前在冶化所从事碳中和催化剂的开发相关研究。
14 张博士 厦门大学 有机化学 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全合成。目前在冶化所从事废水中重金属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
15 黄博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物理及化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分子电催化、热催化,目前在冶化所从事碳中和方向研究。
16 别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无机化学 研究方向为稀土高效分离清洁生产,目前在冶化所从事稀土高效浸出及固钍方面的研究
17 王博士 东北师范大学 无机化学 研究方向为多孔材料/纳米吸附,目前从事絮凝剂相关方面的研究。
18 彭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为多孔有机功能材料的设计和制备,以及对生物柴油催化转化机理的研究。目前在冶化所从事选矿系统HDS废水絮凝剂的开发与应用。
19 宫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为多相催化材料设计、合成及反应机理研究,通过多种表征方法与DFT理论计算相结合进行催化材料的筛选及催化机理的揭示。目前在冶化所从事纳米铁废水处理剂的研究应用。
20 苗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环境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商业脱硝催化剂中毒机理、再生和新型脱硝催化剂研发,以及杂原子分子筛合成及其作用。目前在冶化所从事二氧化碳加氢催化剂研发。
21 韦博士 华南理工大学 生物质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生物质炭材料的开发及其在环境/储能领域的应用,目前在冶化所从事精制硫酸镍的研究。
22 李博士 上海大学 环境工程 研究方向为纳米吸附/催化材料的开发及环境应用。目前在冶化所从事冶金系统排水处理及有价金属提取的研究。
23 张博士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化学工程 研究方向包括粉体矿物流化床还原,功能性粉体制备,曾参与铁尾矿磁化焙烧,曾参与微纳米铜粉合成研究。
24 曾博士 中南大学 冶金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为湿、火法冶金工艺研究。湿法冶金方向,擅长采用离子交换、萃取技术对有色金属进行分离与提纯;火法冶金方向,对矿物的焙烧、熔炼研究较为熟悉。目前在冶化所从事铜阳极泥浸出、钼冶炼工艺研究。
25 杨博士 华南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 研究方向为环境多功能材料(如介孔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多孔碳材料和柔性碳材料等)的设计和开发,以及对铬、砷、铅和抗生素等典型污染物的界面钝化行为和转化机制。目前在冶化所从事铜电解工艺研究。
26 袁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无机化学 研究方向为金属氧簇化学包括新型金属氧簇的合成方法、结构设计、性能表征,利用单晶衍射技术获得材料的精细微观结构,进一步研究其微观结构在电催化,光催化等方面的构效关系。目前在冶化所从事电积镍研究。
27 姚博士 法国雷恩国立应用科学学院 化学 水处理、湿法冶金工艺、材料合成
28 周博士 华东理工大学 工业催化 研究方向为能源材料的催化机理研究及催化剂理性设计和“机器学习-数据库”模型方法开发,以能源材料理性筛选和设计为目标,重点关注催化活性理论及新方法发展、材料动力学行为的建立。目前在冶化所碳中和团队从事二氧化碳转甲醇铜锌基催化剂开发研究。
29 李博士 科廷大学 化学工程 研究方向为生物质能源,利用热解、水解等工艺进行生物质转化为生物质油以及生物质油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相稳定性,并对生物质油进行催化升级以制备航空燃油、生物柴油等。目前在冶化所从事铂炭催化剂研究。
30 杨博士 上海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镍钼矿的加压氨浸出,铁水脱磷的高温热态实验及钢中夹杂物控制技术。目前在冶化所从事贵金属除铜渣的浸出回收。
31 陈博士 武汉大学 有机化学 研究方向为通过双金属协同催化以及串联反应的方式,不对称合成含有多种手性元素的不同异构体,并且可以从简单的原料出发进行全合成得到医药中间体。目前在冶化所从事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
32 赖博士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博士期间将聚合物合成化学,非共价可控组装,以及催化反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通过开发可控分子组装方法,构筑超分子聚合物功能体系与材料(如聚合物纳米反应器,动态超分子材料等)。目前在冶化所从事铂/炭催化剂研究。
33 杜博士 华南理工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主要为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通过表界面工程设计,成功制备了能在大电流密度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下稳定存在的催化剂结构,并探讨了反应过程中的催化机制;硕士期间研究方向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
34 高博士 北京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研究方向为有机合成方法学,不对称催化。目前在冶化所从事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研究。
35 吴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应用化学 研究方向为负载型酸碱催化剂,使用绿色、简单的合成方法,开发了铯系负载型催化剂,同时还研究了催化剂失活机理和积碳物种形成过程,提出了可能的失活路径。
36 赵博士 上海科技大学 化学 研究方向为小分子的光、电以及有机转化的催化剂开发及机理探究。目前在冶化所从事镉电积和铅铋电解分离研究。
37 胡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为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和性能的优化,通过三元、固体添加剂和绿色溶剂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器件的转化效率。
38 高博士 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 生命应用化学 研究方向为无机材料以及功能陶瓷的制备。发光材料以及能量转换材料的研究及制备。现在冶化所从事矿山尾矿及渣选尾矿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
39 胡博士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化学工艺 博士研究方向为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集成研究,具体涉及沸石分子筛、限域催化及C1化学;通过沸石分子筛封装金属纳米颗粒,制备出具有多级孔结构的催化剂,用于CO/CO2催化加氢性能的研究。硕士研究方向为MOFs材料的功能改性及其用于吸附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擅长各类多孔材料的设计及合成、有机合成及材料分析表征。
40 陆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腐蚀科学与防护 研究方向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改性及其在海洋腐蚀防护领域的应用。目前在从事金属基散热材料及银纳米材料的合成等研究工作。
41 韩博士 湖南大学 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为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学、电化学、光电化学器件领域的应用。目前在冶化所主要从事高纯碲金属的工艺探索及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合成研究。
42 武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金属/炭复合催化剂设计合成及其电解水性能的研究。目前在冶化所从事高纯金属的制备研究。
43 董博士 厦门大学 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为金属纳米材料的理性设计合成与二氧化碳电还原性能研究,目前在冶化所从事功能金属微米纳米材料合成研究。
44 吕博士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化学 研究方向为燃料电池、锌-空电池阴极催化剂制备及电池工艺优化,电催化还原反应中高附加值化学品转化。目前从事电积/电解精炼高纯金属方向的研发工作。
45 阳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无机化学 碲基纳米材料,钠离子电池负极,银纳米线,高纯铋
46 蔡博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电催化氧还原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燃料电池及锌空气电池中的应用。
47 简博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研究方向为析氢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析氢,海水提铀性能的研究。目前在冶化所从事电解精炼法制备高纯金属的研究。
48 熊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为铜基催化剂的形貌效应。目前在冶化所从事有价金属的回收利用和三废处理。
49 张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物理化学 氧化物负载铂和金催化剂的结构敏感性
50 苏博士 厦门大学 化学工程 研究方向为新型绿色溶剂在分离催化中的应用。目前在冶化所从事二氧化硫的捕集吸收和纯化研究工作。
51 胡博士 南京大学 化学 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制甲酸工艺研究
52 龚博士 湖南大学 物理化学 (亚)纳米材料(单原子和超细纳米合金催化剂)的超快通用合成及在电催化能源转化中的应用
53 罗博士 武汉大学 物理化学 功能化锂/钠离子电池电解液及添加剂研究
54 彭硕士 重庆大学 冶金工程 研究方向为铅、锌金属冶炼及有价金属资源综合回收,主持、参与完成科研项目6项。目前在冶化所从事有价金属综合回收方面研究。
55 张硕士 湖南大学 应用化学 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功能高分子材料,累计主持或参与项目10余项。目前在冶化所主要从事铜电解和锌电积领域新工艺、新产品及行业共性难题研究,并在江铜选矿药剂公司挂职主管生产、安全、环保、研发等工作。
56 刘硕士 中南大学 冶金工程 贵金属和重金属冶金及资源回收
57 邱硕士 兰州大学 无机化学 研究方向为配位化学与功能材料,主要内容为贵金属配合物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目前在冶化所从事分银渣中锡的提取相关研究。
58 郑硕士 兰州大学 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为电化学,主要通过电化学方法研究催化剂材料的性能。目前在冶化所从事铜电解工艺研究。
59 章硕士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方向为工业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无机半导体材料的生长及制备。目前在冶化所从事砷的无害化处置,有价锡金属的回收等相关研究。
60 赖硕士 浙江大学 制药工程 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气体吸附分离。
61 李硕士 中南大学 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为光催化CO2还原材料。目前在冶化所从事稀土沉淀工艺优化研究。
62 李硕士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研究方向为甲醇制芳烃分子筛催化剂研究,处于实质审查阶段。目前在冶化所从事铜电解降电耗研究。
63 谌硕士 中南大学 冶金工程 研究方向为湿法冶金和功能粉体材料制备,主要从事一维镍粉的短流程制备。目前在冶化所从事铜电解相关研究。
64 俞硕士 天津大学 化学 研究方向为光催化,主要从事光催化反应机理及光催化材料构效关系研究。目前在冶化所从事精制硫酸镍工艺研究。
65 朱硕士 中南大学 钢铁冶金 研究方向为火法冶金,主要从事烟气超低排放脱硝反应机理及催化剂工业应用性能影响研究。目前在冶化所从事精制硫酸镍工艺研究。
66 杨硕士 中南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研究方向为含砷固废的稳定化/固化,主要从事复合铁基稳定剂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目前在冶化所从事废水废渣中有价金属的资源化回收和砷的无害化处理。
67 郑硕士 南京大学 环境工程 研究方向为催化材料与水处理方向。目前在冶化所从事分银渣中锡的提取相关研究以及含金属的废水处理研究。
68 陶硕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制药工程 研究方向为工业催化,主要是通过纳米材料催化制备有机物以及污水处理。目前在冶化所从事稀土沉淀工艺研究
69 黄硕士 中南大学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为二次资源的再生利用,主要通过湿法冶金从二次资源中实现有价金属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目前在冶化所从事废水处理的研究。
70 刘硕士 东北大学 环境工程 硕士研究方向为光发酵产氢、废水中COD、氨氮降解、资源回收,目前在冶化所负责ICP测样工作。
71 贾硕士 中南大学 冶金工程 研究方向为湿法冶金,主要通过湿法冶金的手段实现金属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目前在冶化所从事铜电解液除杂的研究。
72 臧硕士 中南大学 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为电催化全解水材料。目前在冶化所从事稀土沉淀工艺优化研究。
73 彭硕士 湖南大学 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为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和性能研究,目前团队从事金属基热管理材料的开发。
74 崔硕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应用化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新材料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75 付硕士 湖南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自然老化微塑料在环境中与重金属相互作用,熟悉ICP分析测试方法,目前在冶化所从事絮凝剂相关研究。
76 曾硕士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钢渣综合资源化利用。目前在冶化所从事湿法冶炼防腐用的高强度功能板材研究。
77 班硕士 东北大学 冶金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冶金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主要通过火法焙烧改变物料特性制备新型建筑材料,目前在冶化所从事铜钼回收的研究
78 陈硕士 中南大学 化学 研究方向为从二次资源如废旧电池等中有价金属的分离提取及其机理分析,目前在冶化所从事稀土矿硫酸法焙烧相关研究
79 帅硕士 四川大学 环境工程 研究方向为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目前在冶化所从事选矿废水HDS工艺絮凝剂的研发
80 陈硕士 天津大学 化学工程 研究方向为微流控内气泡的生成机理。
81 张硕士 东北大学 环境工程 研究方向为污水中重金属及抗生素污染物与微纳塑料的环境吸附行为,熟悉ICP分析检测,目前在冶化所从事仿真模拟计算工作。
82 李硕士 天津大学 化学工艺 电解水析氧反应催化剂
83 刘硕士 复旦大学 无机化学 研究方向为介孔材料合成,主要通过在颗粒表面组装介观结构合成催化剂载体,目前在冶化所从事碲的电解提纯研究
84 万硕士 东北大学 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
85 艾硕士 武汉大学 计算材料学 研究方向为第一性原理计算常见电催化反应的路径与机理。目前在冶化所从事第一性原理计算服务。
86 陈硕士 伦敦大学学院 自然资源全球管理 研究方向为火法、湿法冶金,废水处理中有价金属回收
87 肖硕士 中南大学 材料与化工 研究方向为冶金固废湿法脱砷及回收有价金属。
加工研究所 序号 姓名 毕业学校 专业 研究方向及专业特长
1 陈博士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材料加工工程 /
2 段博士 北京大学 力学与工程学 /
3 薛博士 北京大学 固体力学 /
4 虞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材料学 /
5 洪博士 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加工,对铜合金熔炼和塑性加工比较熟悉,另外还熟悉陶瓷材料制备、粉末冶金工艺、表面镀膜技术,对工艺放大、生产设备设计略有心得
6 段博士 清华大学 材料科学与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铸造技术及铸造新材料,擅长将熔铸工艺及铸造凝固技术复杂的物理现象模型化,并用于实际的铸造新材料与新技术工程设计研究,目前从事铸造耐磨材料开发、铜及铜合金熔铸工艺设计研究。
7 洪博士 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要从事先进核能系统的关键材料的开发,材料的耐中子辐照性能、滚动接触疲劳以及铜杆线加工等研究,目前主要承担新型氧化物弥散强化铜合金、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无氧铜杆、SCR铜杆品质提升及铜合金发热丝的研究与开发等工作。
8 冯博士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材料加工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铜合金铸造、冷喷涂增材制造,金属基复合材料。目前在加工所从事冷喷涂氧化铝弥散强化铜合金制造工作。
9 王博士 哈尔滨工程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铝锂合金强韧化研究,全方位改善了铝锂合金的力学性能、耐蚀性能及导电导热性能,主持中央高校科研项目1项。目前在加工所从事电线电缆加工制备和稀土铜管等研究工作。
10 石博士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主要研究方向为橡胶材料导热改性、环氧树脂水性化、水性防腐涂层、智能防腐涂层等。目前在加工所从事直流充电桩用高导热绝缘线缆材料的开发。
11 陶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为用于高性能OLEDs的有机膦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目前在加工所从事单晶铜项目的相关工作。
12 王博士 厦门大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研究方向为功能高分子的合成及在能源环境中的应用(锂电、电催化硝酸根还原、二氧化碳捕获与释放)。目前在加工所主要从事高导热绝缘材料的研发。
13 段博士 南昌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轻质高强镁合金材料的研发与制备,通过合金成分设计及熔炼工艺优化开发了大尺寸的镁合金的铸锭坯料,并采用真空压铸、塑性变形及热处理制备轻质高强镁合金零部件(汽车轮毂、转向轴支架等),研究成果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省级金奖(排名第一)。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揭榜挂帅重大专项等多项省部级项目,主持并完成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1项。目前在加工所从事铜合金线坯及超微细线成套技术和汽车线束用铜锡、铜镁微细线的研究工作。
14 魏博士 东北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铝合金薄带连铸及轧制全流程一体化组织调控,涉及凝固过程偏析控制、塑性变形及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调控。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多项省部级项目。目前在加工所主要从事铜合金带材制备工艺的研究。
15 黎博士 湖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轻量化材料制备及应用,主要通过微合金化、塑性变形、热处理等工艺制备高强高塑铝镁合金,并阐明其动态再结晶机制、强化机制和高塑性机理。目前在加工所主要从事逆变器用大规格漆包线及Cu-Ag等合金超微细线的研究。
16 郑博士 湖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铝合金加工制造及微结构表征,主要利用轧制、拉拔、锻造等工艺,或通过微合金化的方法,结合时效热处理制备高性能铝合金,并利用多种表征技术分析其原因,同时还涉及到电子显微学相关研究,及通过先进的透射电镜表征、三维重构技术、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方法分析Al-Mg-Si合金析出相结构转变机理和性能与微结构的定量关系。目前主要从事Cu-Ag、Cu-Sn和Cu-Mg等不同类型铜合金线的研究。
17 李博士 韩国忠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基于轧制制备镁合金板材的研究,通过调控合金元素,力求改变并削弱在轧制过程中镁合金板材的强基面织构,来提升镁合金板材的延伸性。本人擅长使用OIM(EBSD)分析及织构分析。目前从事铜板带轧制相关研究。
18 万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为块体纳米结构金属材料,具体为多尺度纳米孪晶铜的力学行为研究。主要是先进行多尺度微观结构设计,然后利用电解沉积的方法制备厚度亚毫米级块体纳米孪晶铜,通过调控微观结构参数优化强度-塑性匹配。涉及微观组织结构表征、拉伸等力学性能测试以及变形行为和机理研究。目前主要从事铜合金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19 雷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期间主要研究Fe基磁性纳米胶囊的电磁波吸收,并对其环境友好适应性进行了优化。目前从事均热板的相关研究。
20 任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材料加工工程,博士期间主要研究冷喷涂结合轧制制备镁/铝复合板的工艺可行性,并对镁/铝复合板的轧制工艺进行了优化。目前从事铜板带制备的相关研究。
21 徐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腐蚀科学与防护 研究方向为发动机用高温防护涂层设计方法,利用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在镍基高温合金表面制备PtAl、NiCrAlY和NiCoCrAlY涂层,并对涂层/基体界面和涂层表面进行调控,研究涂层的高温氧化行为、涂层/基体元素互扩散行为及互扩散对基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22 胡博士 北京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研究方向为化工分析,博士期间主要从事微流控芯片液相色谱分析检测多环芳烃化合物,在线紫外检测研究微流控金纳米棒的制备,以及基于毛细管非接触电导检测研究金、铂及化合物的液相合成反应过程。
23 刘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研究方向为可自修复型智能高分子材料,博士期间主要课题为可热自修复和可再加工型热固性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主要通过构建各类不同种类的动态共价键并将其引入到热固性高分子材料中,在通过外界刺激作用(如热、光、pH等)下,热固性高分子材料可表现出一定的热自愈性、可再加工性、形状记忆等动态特性。
24 尚博士 复旦大学 材料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铝镁合金铸造、快速凝固和金属腐蚀,博士期间主要研究课题为超纯铁素体不锈钢晶间腐蚀机理研究,目前在加工所从事耐高温高导铜合金加工工作。
25 吴博士 中山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化工系统工程,包括热质传递与化学反应等多物理场过程建模与强化、系统集成优化,利用物理信息机器学习、数值模拟等方法实现系统性能预测、参数分析与优化设计等。目前在加工所从事SCR铜杆连铸过程模拟与工艺优化以及高性能均热板的开发等工作。
26 王博士 哈尔滨工程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U-Si合金物理化学性质及服役行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预测了U3Si2在几个低指数晶面/晶向上的强度并发现了U3Si2具有很弱的弹性各向异性。目前在加工所从事铜及铜合金杆材的加工和下引连铸工艺的研究,同时开展Cu基合金相关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工作,用于开发新型高性能的Cu基合金。
27 翁博士 中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C/C复合材料,博士期间研究课题为碳陶铜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优化与微观组织表征,目前在加工所从事冷喷涂铝弥散强化铜合金材料的开发,以及铜合金线材的制备。
28 闫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弥散强化合金材料的开发,博士期间研究课题为铁基弥散强化铜合金制备及微观组织研究,目前在加工所从事弥散强化铜合金的开发。
29 魏博士 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金属塑性成形理论与工艺建模,博士期间课题为钢管连轧工艺过程的解析建模、钢管斜轧工艺建模等,有为相关产线做轧钢孔型设计和工艺优化的项目经验。目前从事SCR铜杆连轧、铜扁线轧制拉拔、铜圆线拉拔的工艺建模相关研究。
30 张博士 同济大学 物理学 研究方向为功能结构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质的探索研究,包括:1、手性介观结构的形成及其反转机理研究;2、半金属性四氧化三铁材料中手性介观结构诱导产生自旋相关忆阻效应的研究;3、手性介观结构对三氧化二铁磁相变的调控研究。掌握多种纳米材料的加工工艺、表征方法。目前在加工所从事高性能均热板的开发等工作。
31 丰博士 大连理工大学 固体力学 研究方向为:1、生物质基点阵夹芯结构的力学性能及失效形式研究。2、柔性宽频碳纳米材料热声换能器激发声场的理论分析、实验测量及数值模拟,并对其在扬声器、超声治疗换能器与水下主动降噪设备等领域进行了结构优化。熟练掌握力学和声学等实验设备操作、热力学多物理场理论建模和数值仿真模拟,撰写并骨干参与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已发表国内外高水平论文10余篇,授权国际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4项。目前在加工所从事高性能均热板的开发等工作。
32 周博士 东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新型高性能镁合金开发,主要涉及镁合金的成分设计及其塑性变形工艺的研究。目前在加工所从事铜板带制备的相关研究。
33 秦博士 西北工业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镁基生物复合材料的开发,具体为利用搅拌摩擦加工技术进行镁基生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涉及了加工过程温度场和流动场的数值模拟、微观组织测试分析、力学性能、腐蚀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综合性能的表征。目前主要从事漆包线制备和冷喷涂氧化铝弥散强化铜合金进行电阻点焊的相关研究。
34 刘博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1、二维纳米材料MXenes的多孔结构设计、改性及在超级电容器领域的应用。2、空间在轨服役材料的空间环境效应评价及损伤机理研究。目前主要从事锂电铜箔及电力电缆的相关研究。
35 杨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力学性能尺寸效应,主要开展关键工程领域结构部件长期服役过程中的疲劳可靠性评价的研究,建立结构部件服役寿命评价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目前从事铜板带制备的相关研究。
36 邹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高熵合金、非晶合金等新金属材料和各类薄膜和微小尺度材料的设计、制备、力学行为及应用。目前从事高性能铜合金线材的相关研究。
37 孙博士 苏州大学 化学 研究方向为有机太阳能电池及有机发光二极管光电的研究,目前在加工所从事电解铜箔和漆包线方向研究。
38 李博士 北海道大学 材料化学 研究方向为锂电池阳极-石墨材料以及其衍生物石墨烯的应用,硕士和博士期间前后参与了多项国内外科研项目,主要研究内容魏石墨材料的端面和基面的分布不同对锂离子迁移速率的影响;目前在加工所主要从事铜箔相关的科研工作。
39 周博士 吉林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轨道客车车体无损探伤检测以及基于熵效应对铝合金/不锈钢异种金属激光焊接头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目前在加工所从事新型氧化物型弥散强化铜材料的研究以及冷喷涂氧化铝弥散强化铜合金电阻点焊的相关研究。
40 陈博士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与化工 主要研究方向:多主元合金(高熵合金)设计与制备,先进金属材料近净成形(粉末冶金、3DP打印等),材料焊接和表面处理设备及控制(GMAW、SAW、工业机器人焊等)。项目经历:多相多尺度FCC高熵合金基复合材料的软磁与力学性能一体化研究(获得了具有优异力学和软磁性能组合的TiC/FeCoNi);无热源多喷头3D打印复合制造系统;搅拌摩擦加工对再生铝中富铁相的影响研究;美国旧金山海湾大桥新桥东段项目(焊接规范符合美国船级社ABS标准);低能量输入GMAW焊接电源(实现了低能量输入飞溅小的焊接)。目前在加工所从事铜板带制备技术及铜合金下引连铸工艺的研究。
41 谭博士 武汉科技大学 冶金工程 研究方向为连铸中间包微孔镁质耐火材料与过滤器的制备及其对钢液的净化机理,主要研究镁质耐火材料的抗渣侵蚀性能和对钢液净化机理,以及中间包内结构优化。目前在加工所主要从事铜杆、铜线、铜管相关工作。
42 张博士 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粉末冶金铜合金制备,铜-石墨复合材料制备及铜表面石墨烯涂层沉积。目前在加工所从事铜合金线材开发工作。
43 于博士 东北大学 材料学 研究方向为铜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与摩擦学性能研究。目前在加工所从事铜及铜合金铸造与塑性加工工艺研究及铜基复合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44 丁博士 湖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是轻量化材料应用及制备,研究课题中高Mg含量5XXX铝合金薄板FSW接头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腐蚀行为的研究,目前在加工所从事电阻焊用电极帽产品研发等相关工作。
45 张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发动机用高温防护涂层,主要通过电镀、物理气相沉积或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制备镍基高温合金用NiPtAl涂层,对其制备工艺和成分进行了优化,并研究了其高温氧化和热腐蚀行为。目前主要从事铜合金线材的相关研究。
46 蓝博士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研究方向为特种工程塑料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主要研究课题为耐高温聚酰亚胺树脂、功能性聚酰亚胺薄膜及纳米纤维以及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合成制备、加工及应用等。目前主要从事漆包线方向研究。
47 李博士 湖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轻量化材料的制备及应用,主要研究课题为高强高阻尼Al-Mg合金板材的制备及机理探索,引入层错阻尼机制来探究同步提高合金的强度和阻尼性能的可行性及相关机理。目前在加工所从事铜合金带材制备工艺的研究
48 宋硕士 四川大学 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为热固性树脂苯并噁嗪固化过程体积变化研究,目前在加工所从事电解铜箔和电力电缆方向研究。
49 林硕士 中国海洋大学 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为镁合金的腐蚀机理与防护,目前在加工所从事铜合金线材方向的研究。
50 刘硕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为铜合金加工,有OLED行业的工作经验。
51 姚硕士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 冶金工程 研究方向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用钙钛矿陶瓷材料力学性能的有限元模拟,目前在加工所从事铜合金材料开发和工艺优化方向研究。
52 肖硕士 中南大学 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为硬质合金材料粉末冶金研究方向,从事过电子散热模组的设计与研发,目前在加工所从事铜合金线材和铜板带材方向的研究
53 郭硕士 中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电子封装用快速凝固Al-Si合金的制备与组织性能研究,目前在加工所从事铜合金带材和新能源汽车杆等研究工作。
54 罗硕士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同种和异种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工艺研究,目前在加工所从事耐磨材料和铜合金材料方向研究。
55 游硕士 中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镁合金变形机理与微观组织表征。目前在加工研究所从事铜合金超微细线相关研究工作。
56 孔硕士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冶金物理化学 /
57 吴硕士 天津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2195铝锂合金搅拌摩擦焊与TIG焊接头组织性能研究。目前在加工所从事均热板及漆包扁线相关工作
58 谭硕士 中南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加工,目前从事金属基复合材料研发工作。
59 周硕士 中南大学 材料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钨钼的粉体制备和烧结,从事铜合金的水平连铸和冷喷涂技术应用。主持完成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目前在加工所从事冷喷涂氧化铝弥散强化铜合金制造工作。
60 秦硕士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聚合物粘合剂的制备与物化性能研究,擅长高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合成。目前在加工所从事电力电缆研究。
61 伍硕士 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主要是铜及铜合金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开发,以及单晶/柱状晶铜和铝等的制备。从事过磁控溅射法制备光学薄膜材料工作(COP/PET基体上镀双面ITO+Cu),目前主要是做耐磨材料及铜合金材料开发制备。
62 袁硕士 中南大学 材料工程 研究生阶段主要研究方向为钼合金的烧结动态过程及其模拟(Monte Carlo法、分子动力学法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钼合金加工技术及其有限元模拟。现从事Cu-Ag等合金超微细线制备技术研究、铜基冷喷涂制备方法和相关产品的研究等工作。擅长科研工具:三维建模(ProE、Solidworks)、金属形变有限元分析软件Deform。
63 张硕士 西北工业大学 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改性以及耐烧蚀树脂的合成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目前在加工所从事高导热绝缘材料的开发。
64 张硕士 北京化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主要为纳米复合乳液的制备及水性工业涂料制备,熟悉聚合物合成与制备(乳液聚合),目前在加工所导热绝缘材料的开发研究,主要负责橡胶加工。
65 张硕士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高性能铜基复合粉末制备以及粉末冶金成形,目前在加工研究所主要从事铜合金超微细线相关研究工作
66 王硕士 中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超细晶和粗晶FeCoCrNiN0.07高熵合金冷轧板材在高周疲劳、低周疲劳及单向静拉伸条件下的变形行为及变形和断裂机制,目前在加工所主要从事铜合金超微细线相关研究工作。
67 曹硕士 厦门大学 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为环境响应性性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以及其应用,擅长有机合成,结晶工艺的开发,小分子提纯等。目前在加工所主要从事电线电缆的研究。
68 吴硕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学 研究方向为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在过冷液相区的变形行为,通过改变实验参数研究其拉伸变形行为和组织演变规律。目前在加工所主要从事新能源挤压铜杆的制备及工艺研究工作。
69 王硕士 西北工业大学 材料学 研究方向为超临界流体制备轻质耐烧蚀热防护材料,具体为通过调控二氧化碳的压力、温度、卸压速率以及改变树脂粘度和碳填料含量等工艺参数,得到微观结构规整宏观性能优异的改性酚醛泡沫材料。涉及力学性能、旋转流变仪、TG、SEM、XPS、XRD、FTIR、热导率等测试和分析。目前在加工所从事铜箔无铬钝化及电线电缆研究。
70 李硕士 北京化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液晶光电材料与液晶聚合物和基于光聚合技术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硕士期间主要课题为通过微乳液聚合制备液晶纳米粒子,实现纯有机室温长寿命、高量子产率磷光,并结合荧光分子设计在信息存储、加密等领域的应用。
71 甘硕士 天津大学 土木水利 研究方向为机械结构仿真和神经网络算法。目前在加工所从事铜杆加工研究,包括工艺、模拟等方面。
72 鄢硕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铝合金液态模锻。目前在加工所从事铜板带成形工艺的相关研究。
73 张硕士 中南大学 材料与化工 研究方向为铁基高熵合金的塑性成形工艺,熟悉材料加工工艺设计及性能测试等领域。
74 农硕士 天津大学 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为金属板带材轧制塑性成型工艺,熟悉材料学基础知识。目前在加工所从事铜板带成形工艺的相关研究。
碳纳米材料团队 序号 姓名 毕业学校 专业 研究方向及专业特长
1 漆博士 武汉大学 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为贵金属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目前在碳纳米材料团队从事单壁管的制备研究。
2 杨博士 武汉大学 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为锂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主要内容为材料制备、掺杂及包覆改性。目前在碳纳米材料团队从事单壁碳纳米管的规模化制备研究。
3 孙博士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涉及塑料、橡胶、热塑性弹性体、纤维、涂料等材料的配方研发以及相关混炼、挤出、注塑、涂覆等工艺研究,目前在碳纳米团队从事碳纳米管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同时具有组织工程支架研究背景。
4 冯博士 吉林大学 无机化学 研究方向为电催化反应参与的能源转换科学与技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半导体功能材料设计,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利用各种实验表征、理论计算等多种手段,发现、合成新型高效电催化剂,深入理解电催化过程,提出催化剂的新设计原则;设计与优化钙钛矿光电半导体功能材料。目前在碳纳米材料团队从事碳纳米管生长用催化剂设计与合成。
5 李博士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是非传统发光高分子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目前在碳纳米材料团队,从事导电聚氨酯预分散体的研发工作。
6 石博士 山东大学 先进制造 研究方向为螺旋碳纤维和柔性碳泡沫的可控制备及其在能源环境领域的应用。主持海南省研究生创新课题1项。目前在碳纳米材料团队从事碳纳米管母粒研究。
7 成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方向为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研究。目前在碳纳米团队从事用于锂离子电池集流体的碳纳米管炭黑涂炭铝箔技术研究。
8 殷博士 南昌大学 化学 研究方向为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去除及靶向回收应用。目前在碳纳米材料团队从事单壁碳纳米管水性浆料分散技术研究及其在抗静电领域的应用。
9 李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研究方向为低温柔性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目前主要工作为单臂碳纳米管水性浆料和涂料的制备及其在抗静电,导电等领域的应用,在碳纳米材料团队从事碳纳米管应用方向研究。
10 欧博士 吉林大学 无机化学 研究方向为高比容量氧化硅基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目前在碳纳米材料团队从事单壁碳纳米管生长研究。
11 黄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手性有机半导体制备、柔性纳米压电和光催化产氢。目前在碳纳米团队从事单壁碳纳米管生长催化剂的研发。
12 徐博士 安特卫普大学 化学 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及吸附应用、镍负载水滑石基催化剂辅助滑动弧等离子体催化二氧化碳干重整。目前在碳纳米材料团队研究高纯度单壁碳纳米管材料的规模化制备。
13 周博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研究方向为非贵金属碳基氧还原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燃料电池、锌-空气电池中的应用。目前在碳纳米材料团队从事碳纳米管的规模化制备技术研究。
14 袁硕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研究方向为碳纳米管的可控制备与应用。目前在碳纳米材料团队从事高品质单壁碳纳米管制备技术研究。
15 戴硕士 华东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碳材料粉体在液相中分散及其运用,主要内容为单或多壁碳纳米管在水中分散制备稳定导电浆料,进一步优化涂料配方,制备水性导电、抗静电、散热涂料,目前在碳纳米材料团队从事碳纳米管运用方向研究
16 王硕士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为高分子复合材料改性研究,从事过有机硅、环氧树脂、聚氨酯和丙烯酸树脂的抗静电改性,尼龙、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和橡胶的增强、增韧、导电等改性。
17 常硕士 合肥工业大学 复合材料 研究方向为碳纳米管的可控制备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抗静电和吸波功能的应用,申请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加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型结构功能一体化吸波隐身材料和工信部工业转型升级2018项目,参与浙江省科技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目前在碳纳米材料团队从事单壁碳纳米管的规模化制备技术研究。
18 徐硕士 北京化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碳材料在储能,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方面的应用。目前在碳纳米材料团队从事高品质单壁碳纳米管制备技术研究。
19 张硕士 四川大学 化学工艺 研究方向为碳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目前在碳纳米材料团队从事单壁碳纳米管实验室规模生长研究。
20 程硕士 天津大学 化学工程 研究方向为汽油车尾气后处理用三效催化剂(TWC)的开发和基础研究,目前在碳纳米材料团队从事单壁碳纳米管的规模化制备研究。
21 陶硕士 大连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 研究方向为多级孔沸石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以及沸石分子筛分离膜的制备;目前在碳纳米材料团队进行碳纳米管的制备研究
22 陶硕士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复合电池;目前在碳纳米材料团队进行单壁碳纳米管的分散研究。
23 周硕士 南昌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超级电容器正极材料制备;目前在碳纳米团队从事碳纳米管薄膜制备及应用研究
24 洪硕士 浙江大学 化学工程 研究方向硫酰氟的应用开发以及反应釜搅拌设计的研究;目前在碳纳米团队从事碳纳米管薄膜制备以及应用研究。
25 王硕士 华南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研究方向在不锈钢纤维上控制生长碳纳米管。目前在碳纳米团队从事碳纳米管预分散体以及母粒的制备。
稀贵稀散金属团队 序号 姓名 毕业学校 专业 研究方向及专业特长
1 李博士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材料学 /
2 李博士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难熔金属材料以及高纯材料提纯;主要是相关材料的工程化应用及产业化研究
3 吴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钨铼合金开发、热电材料开发;稀贵稀散元素产业化应用调研。
4 客博士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光学工程 现研究方向为人工晶体材料制备及器件开发、碲化铋基热电材料的技术开发及应用,曾从事原子频标技术及光学设计等研究方向。
5 刘博士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与化工 研究方向为防腐耐磨用热喷涂金属陶瓷及非晶复合涂层,轻质高强碳纳米管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目前在稀贵稀散金属材料团队从事4N铼粉和铼及铼合金制品的制备、开发及应用。
6 高博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方向为金属钠电池正极、负极及电解质材料。从事过集成电路工艺集成研发工作,熟悉先进芯片制备的前段全流程。擅长3D模型绘制。目前参与热电材料以及高纯碲项目相关工作。
7 易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材料表面工程,主要是通过PVD技术在材料表面制备梯度涂层以提材料的耐磨性能。目前在稀贵稀散金属团队主要从事高性能钨铼合金制备技术研究。
8 曹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方向为低维功能氧化物的设计、多尺度表征及磁电物性,基于理论计算和RHEED原位监控的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制备单晶磁电氧化物薄膜,对其原子结构、电子结构和自旋组态进行研究,揭示材料磁电物性的内在机理。目前在稀贵稀散金属材料团队从事碲化铋热电材料和氧化碲单晶材料的研发工作。
9 郭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学 研究方向为合金低维缺陷和晶体学研究,包括碲化铋等热电材料中和锆铪钼钨等核电材料成分设计、生产工艺、织构表征、微观结构、晶体缺陷、相变机理等。目前参与团队钨铼合金和热电材料的相关研究工作。
10 刘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 物理学 研究方向超快动力学,基于超快光谱与超快透射电镜研究两相异性纳米颗粒的光驱动行为、手性硫化汞的相变行为等。目前从事碲化铋热电材料和氧化碲单晶材料的研发工作。
11 张博士 中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设计、表界面机理研究及表征,针对新型电化学储能器件和功能矿物材料开发的国家重大需求,通过碳掺杂、负载金属化合物等方式对埃洛石进行了表界面改性,研究了埃洛石表面改性复合材料的电子结构和多硫化锂的催化转化机理,利用表界面调控实现对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能优化,抑制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为高性能Li-S电池正极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目前在稀贵稀散金属材料团队从事碲化铋热电材料和氧化碲单晶材料的研发工作。
12 金博士 武汉大学 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为碳纳米点的开发和生物医学应用,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现从事碲化铋基热电材料和高性能钨铼合金的开发及应用研究工作。
13 魏博士 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大尺寸、耐超高温抗蠕变难熔金属铼及铼合金制品、纳米钼粉的制备及烧结,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项。目前在稀贵稀散金属材料团队从事难熔金属铼及铼合金制品的研发工作。
14 廖博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学 研究方向为铁基软磁材料注射成形和高温合金增材制造,目前从事粉末冶金方法制备难熔金属方向
15 张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方向为电子结构调控钌基烧绿石氧化物的酸性水氧化性能,通过d带中心、缺陷工程、氧空位等手段来调控材料的电子结构,进而改善其酸性析氧反应性能。
16 旷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方向为控制合成纳米结构磁性材料、设计基于磁性的多功能复合材料并研究其相关物理性质。
17 冯硕士 北京科技大学 冶金工程 研究方向为高纯金属材料、金属合金材料、金属粉末制备,粉末冶金技术等
18 谌硕士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研究方向为金属粉末、金属氧化物粉末及其分散体制备,钨、钼、铼等难熔金属粉末冶金制备及加工技术
19 习硕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为相分离合金、非晶合金;目前从事难熔金属粉末冶金方向
20 邹硕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为核用铅铋合金制备。
21 李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 研究方向为激光焊接与智能装备制造,目前在稀贵稀散团队主要从事钨钼铼等难熔金属材料制备及工艺研究
22 宗硕士 厦门大学 化学工程 研究方向为钯系催化剂的研究与开发,主要手段是保护剂处理和掺杂第二金属的方式,调控催化剂的结构,制备出高活性及高选择性的催化剂。目前在稀贵稀散金属团队从事热电器件及人工晶体的研发工作。
23 胡硕士 中南大学 冶金工程 现研究方向为核用铅铋合金和高纯材料制备,曾从事稀贵元素冶炼提取。
24 胡硕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是二维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25 徐硕士 北京科技大学 冶金工程 硕士期间研究方向为难处理金矿的提取。目前主要从事核用材料的研发。
26 丁硕士 中山大学 材料与化工 硕士研究方向为单晶硅太阳电池的光衰及复原。
27 谢硕士 武汉大学 固体力学 研究方向为压电陶瓷极化工艺的改善以提高材料压电性能;现主要参与团队钨铼合金系列研究工作。
28 邓硕士 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为通过原理编码与数值模拟,完成一种以光触发的PNP异质结的结构设计与导通。并探索通过液相外延生长薄膜实现制备,探索改变相关工艺参数等优化所生长的薄膜的表面形貌及性能。目前在稀贵稀散金属团队从事碲化铋热电材料的研发工作。
29 王硕士 中南大学 钢铁冶金 研究方向为冶金相关固废的高效资源化增值利用与铁氧体功能材料制备。目前在稀贵稀散金属团队从事钨铼合金材料开发相关方面的工作。
30 徐硕士 东北大学(日本) 材料系统工学 研究方向为高强度银基复合材料的制备;目前在稀贵稀散团队从事热电材料和高纯材料的开发工作。
31 吴硕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与化工 研究方向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目前在稀贵稀散金属团队从事高纯碲及钨铼合金的开发工作
32 刘硕士 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与化工 研究方向为钙钛矿复合材料的制备,通过将半导体材料钙钛矿与其他材料复合进而提升钙钛矿材料的相关光电性能;目前在稀贵稀散团队从事碲化铋及钨铼合金的开发工作。
稀土磁性材料团队 序号 姓名 毕业学校 专业 研究方向及专业特长
1 闫博士 西安交通大学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
2 郭博士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材料物理与化学 /
3 刘博士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 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方向为稀土磁性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和磁性能调控技术以及磁-结构耦合机理。目前在研究院稀土磁性材料团队从事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开发。
4 曹博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学 研究方向为钐钴和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分析。熟练掌握真空熔炼炉、氢破炉、气流磨、磁场成型压机、XRD、SEM、PPMS、BH仪器等设备的操作。
5 王博士 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化学工程 曾研究方向为新型小锥角水力旋流器用于物料分级,目前研究方向为应用于同步电机的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关键制备技术。
6 李博士 阿拉巴马大学(美国) 物理学 博士阶段研究方向为 镍铁氧化物薄膜的制备、表征及电子自旋性能的研究;博士后阶段研究方向为 反铁磁绝缘体的THz电子自旋性能的研究;现阶段的研究方向为 钕铁硼等稀土永磁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分析。熟悉掌握的技能有 脉冲激光沉积(PLD)、化学气相沉积(CVD)、磁控溅射、微米光刻、 X射线衍射 (XRD)、原子力显微镜 (AFM)、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物理特性测量系统 (PPMS)、振动样品磁强计 (VSM)、交替梯度磁强计 (AGM)、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铁磁谐振 (FMR)、磁光克尔效应 (MOKE)等等。
7 熊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方向为新型稀土功能陶瓷和单晶材料的研发。目前在研究院稀土磁性材料团队从事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开发。
8 李博士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无机化学 研究方向为基于三价钒与稀土单分子磁体的设计组装与性能调控。目前在研究院稀土磁性材料团队从事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开发。
9 曾博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为钛、锆等合金塑性变形机制及疲劳损伤机制,目前从事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开发
10 黄硕士 宁波大学 工程力学 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目前从事机械三维制图,机加工等研发工作方向。
11 朱硕士 宁波大学 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为烧结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的研发,主要涉及无重稀土磁体、高丰度磁体、晶界扩散磁体(喷涂扩散和PVD扩散的研发和大批量生产)和扩散源体系的开发,目前在研究院稀土磁性材料团队从事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磁体的开发
12 刘硕士 上海大学 材料学 研究方向为铁合金粉末添加对热变形钕铁硼磁体组织结构与磁性能的影响研究。目前在研究院稀土磁性材料团队从事烧结钕铁硼的开发。
13 王硕士 中南大学 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为铝合金铸造加工及热处理工艺,目前从事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
14 顾硕士 国防科技大学 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目前从事覆铜板项目研究工作。
15 陈硕士 曼彻斯特大学 高级工程材料 研究方向为不同的加工工艺对航空用镍合金的表面完整度的影响,目前在稀土磁性材料团队从事钕铁硼永磁磁体生产和设计加工改良;废磁体回收再生产和蒸镝板轧制加工工艺的研究.
16 杨硕士 天津大学 材料与化工 研究方向为有机晶体闪烁体材料的生长与加工及其X射线成像应用的研究,目前在稀土磁性材料团队从事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磁体的开发
17 许硕士 山东大学 材料与化工 研究方向为磁性分子印迹材料以及荧光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目前在稀土磁性材料团队从事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
金属基复合材料团队 序号 姓名 毕业学校 专业 研究方向及专业特长
1 江博士 日本大阪大学 材料物性与器件 /
2 林博士 台湾清华大学 材料科学 /
未来材料研究中心(筹) 序号 姓名 毕业学校 专业 研究方向及专业特长
1 陈博士 意大利卡利亚里大学 材料物理 研究方向为难熔金属材料及其工程化应用
2 郝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光学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热力学仿真模拟分析、设备可靠性分析、激光技术及设备的开发与应用等。主持浙江省博士后基金、自然基金等多个项目,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完成航天科技集团自主研发项目、863项目、中科院璀璨计划,之江实验室重大专项等多个重点研发项目。目前在加工所从事高性能均热板的开发及单晶铜的制备技术研究等工作。
3 曾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物理化学 博士期间研究方向为非平衡开放量子杂质系统局域制冷效应的理论研究
4 朱博士 北京科技大学 化学 博士期间研究方向为新能源材料和智能传感器件
5 朱博士 日本广岛大学 材料加工(增材制造) 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加工和激光增材制造。主要完成能实现同种金属材料(不锈钢、镍合金、铝合金、钛合金、纯铜等)和异种金属材料(不锈钢/铝合金)的3d打印技术开发。参与日本三菱公司和日本JFE公司金属材料的增材制造技术开发项目。目前在加工所从事高性能均热板的开发等工作。
6 徐博士 浙江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博士期间研究方向为人体运动建模,通过深度相机获取关节点数据,结合建立的人体运动学及动力学模型来对人体的平衡能力及跌倒风险进行评估。
7 胡博士 西北工业大学 光学工程 研究方向为光电器件的设计与制备,主要涉及半导体材料、光学晶体材料、薄膜材料的探测器、调制器、光伏电池的开发与应用。
分析测试中心 序号 姓名 毕业学校 专业 研究方向及专业特长
1 桂博士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分析化学 针对金属离子对环境和健康造成的巨大威胁,从自然界存在的多肽-金属离子识别的基本原理出发,发展了基于肽识别的金属离子原位生物传感分析新方法和分离新材料。目前从事分析测试研究工作。
2 郑博士 武汉大学 分析化学 研发方向为化学生物传感,参与"用于活细胞内单颗粒示踪和实时操纵的光镊显微镜的研制"项目,结合纳米金属材料,对DNA生物传感器的荧光信号猝灭,恢复以及放大,对细胞内的小分子检测及成像。目前在分析测试中心从事GDMS测试的工作
3 叶博士 燕山大学 材料学 研究方向为纳米新能源电池材料的合成与设计,通过结构设计去提高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通过原位透射电镜(TEM)和聚焦离子束(FIB)去揭示锂电池材料的电化学反应机制。目前在分析测试中心从事透射电镜分析测试工作。
4 刘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方向为电子强关联体系的记忆存储特性及光伏特性,利用反射式高能号子衍射辅助的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在单晶衬底上外延生长钙钛矿薄膜,并对材料的晶格、轨道、电荷和输运性质进行研究,建立宏观物性和微观结构、电子结构的关联。目前在分析测试中心从事透射电子显微学表征和开发。
5 陈博士 湖南大学 化学 研究方向为化学传感技术研究,结合分子印迹技术,自愈合材料,核酸水凝胶,信号放大技术等构建了多种可视化光子晶体传感器,实现了多种目标的高灵敏及高选择性检测。目前在分析测试中心从事分析方法的优化与开发。
6 刘博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化学 研究方向为开发岩矿、环境、材料样品中同位素比值和元素含量的质谱仪分析方法,建立了富钛矿物中高精度Ti同位素的激光微区和全岩溶液分析方法,并刻画了多种富钛矿物的Ti、Fe、Si、Hf、Nd同位素微区分析参考物质。参与了导师固相萃取仪器和在线烷基汞富集的原子荧光光谱仪研发项目。目前在分析测试中心从事高纯物质中杂质含量分析的GDMS测试工作。
7 刘博士 中山大学 无机化学 研究方向为单离子磁体基元的稀土单分子磁体的设计组装与性能调控,非心钙钛矿的构筑及其在非线性光学中的性质研究。目前在分析测试中心从事分析方法的优化与开发。
8 马博士 郑州大学 化学工艺 研究方向为2-甲基萘选择性加氢催化研究,异质结构催化剂构筑及构效关系探究,催化机理研究;生物加氢脱氧积炭动力学及工艺仿真研究,积炭动力学模型的搭建,两段式生物油加氢脱氧仿真模型的能耗及经济分析。目前在分析测试中心基于X射线衍射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从事表征及开发工作。
9 叶博士 吉林大学 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为二氧化钛的晶型相变机理及光催化应用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3篇。目前在分析测试中心从事GDMS和GCMS测试工作。
10 段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 研究方向为地球内部矿物在地幔温度、压力条件下的弹性性质,并与地震学、地球动力学相关研究对比以解析地球内部的成分、结构异常。研究中常用到大压机、布里渊散射、XRD、拉曼散射等设备。
11 黄硕士 东南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研究方向为光催化。目前在分析测试中心从事材料的Raman、FT-IR表征工作。
12 邵硕士 武汉大学 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为高电压水溶液锂离子电池及电解液的研究。目前在分析测试中心从事材料的热分析、粒度和比表面积测试方法研究。
13 张硕士 东北大学 化学工程 研发方向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目前在分析测试中心从事SEM测试工作。
14 刘硕士 天津大学 化学工程 研究方向为电催化。合成纳米级合金催化剂,并将其同时运用于电催化析氢和有机氧化反应,探索电催化剂在有机氧化反应过程中的真正活性物种。目前在分析测试中心从事GDMS的测试工作。
15 唐硕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化学工程 研究方向为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和高温醇燃料电池抗CO毒化铂基甲醇氧化电催化剂的开发与制备。目前在分析测试中心从事XRD常规测试、物相分析、残余应力检测及织构测试工作。
16 韩硕士 吉林大学 分析化学 研究方向为用于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检测的近红外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
17 鞠硕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为铝基高熵合金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目前从事金属基热管材料的开发。
18 蔡硕士 中南大学 岩土工程 研究方向为岩石力学,开展岩石单轴压缩、巴西劈裂、变角度剪切、三轴多场耦合、声发射、水力致裂、数字散斑等岩石力学实验。目前在江铜研究院采选所管理岩石三轴多场耦合测试实验室,同时从事充填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19 林硕士 厦门大学 化学生物学 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通过设计合成大环多齿有机配体,再螯合过渡金属离子或者稀土元素离子,构建荧光、1H MRI和19F MRI探针。目前在分析测试中心参与综合业务组的建设工作。
20 熊硕士 南京师范大学 分析化学 研究方向为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极其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通过研究生物巯基与贵金属纳米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构建比色传感器用于生物硫醇等生物分子的检测。目前在分析测试中心从事化学分析的检测工作。
21 赵硕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生态学 研究方向为生物炭材料理化性质的解析、微生物电化学技术的应用和厌氧消化技术处理高氨氮废水;应用于城市水体微污染物(COD等)控制。目前在分析测试中心从事分析测试研究员。
22 胡硕士 四川大学 材料学 研究方向为诱导组织再生的生物材料,通过3D打印构建复合骨修复支架用于骨组织再生,目前在分析测试中心从事分析测试研究员。
北京分院 序号 姓名 毕业学校 专业 研究方向及专业特长
1 肖博士 湖南大学 机械工程 研究方向为智能装备设计与制造、系统建模与多目标协同优化设计。博士生导师,江西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江西省VR产业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团队带头人,获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完成项目40余项,参编企业标准5项,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8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9件,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1件,主编高校教材11部。目前从事矿山智能装备研发工作。
2 李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物理化学 /
3 冀博士 东北大学 材料学 研究方向为新型涂层材料与技术,主持、参与了科技部、工信部等10余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获中国有色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制定行业标准3项;目前在北京分院从事产品试销、科技方向开拓等工作。